一、 初识患者

2023年的早春,是一个特殊的时期,新冠疫情的爆发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。在这段时间,很多患者因为担心到医院就诊有感染病毒的风险,所以很多能不看就不看,能再拖延一下就拖延一下的病症患者就不到医院来了。那段时间的皮肤科门诊,一下子就冷清了许多。

在这个大环境下,门诊来了一位70岁的沈阿姨,她是在女儿的陪同下前来就诊的。进入诊室后,沈阿姨的女儿讲述道:目前疫情形势紧迫,可是老人的症状实在是让人放心不下,所以不敢耽误了,医生您帮我们看看,这是怎么了?

从沈阿姨的女儿描述中得知,沈阿姨的下巴上十几年来一直有一个黑痣。几个月前沈阿姨女儿的好友开了美容院,她非常热心,帮沈阿姨用药水点了痣。可是接下来的发展就和预想不一样了。点痣后形成的伤口很难愈合,痂皮脱落后不断有流水的情况,流水又会形成新的痂皮,反反复复。几个月过去了,一直好不了。家中几个子女的担心逐渐强烈,于是便带着沈阿姨前来就诊了。

二、治疗过程

听完沈阿姨和她的女儿讲完病史,我仔细观察了沈阿姨面部的皮肤损害,可以看见在患者左侧下巴有一个5毛钱硬币大小的局部皮肤隆起,中心部位表面浅浅的糜烂及结痂,边缘有针头大的半球半透明结节,像一串珍珠般排列,边缘境界不清楚,向周边正常皮肤浸润。摸起来质硬,没有压痛感。沈阿姨自己也平时也没有感到明显疼痛或瘙痒不适感。顺势我触摸了沈阿姨面颈部、锁骨上、枕后淋巴结,均无明显可触及的肿大。

查体后我为沈阿姨安排了皮肤镜检查,很快报告回复:皮肤镜下可见树枝状血管、多发性灰蓝色小球,境界不清。

收到报告后我对沈阿姨的女儿讲,患者面部这个难以愈合的损伤目前考虑为一种皮肤很常见的肿瘤——基底细胞癌。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做个小手术将它切除。

征得患者以及家属的同意后,我为沈阿姨完善了相关的术前检查(主要包括血尿常规、凝血功能、术前四项、心电图等常规检查),很快便安排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。

手术过程中尽量大地扩大切缘,尽量地将肿物及周边组织切除。手术非常的顺利,肿物以及周边组织被完整切除。切除物送到病理科进行检验。

手术后头面部手术区加压包扎,隔日手术切口换药,观察切口愈合情况、预防感染发生。7天后拆除表皮缝合线。

在此期间病理报告回报符合基底细胞癌特征。

至此,得出最终确诊诊断:基底细胞癌(结节溃疡型)。

三、患者治疗中的注意事项

1、预防感染。在手术开始前半小时,要求沈阿姨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。

2、由于伤口在下巴,说话、咀嚼会牵拉患处伤口,因此需要家属准备软、易嚼碎的食品,避免咀嚼较硬食品引起伤口牵拉,引起愈合延缓。

3、补充蛋白质。加强营养,促进伤口修复。

四、治疗效果

沈阿姨的手术经过顺利,肿物切除无残留,目前伤口愈合良好,术后第1个月、第4个月到门诊随访时可见手术切口愈合情况良好,左右面部基本对称,未出现由于手术牵拉而引起的面部不对称的情况,患处未见肿物复发,要求沈阿姨三年内每4~6个月复诊1次,连续随访3年。患者以及家属对目前治疗效果很满意。

五、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

老年人面部、身体上常常会出现老年斑、痣等增生物,建议沈阿姨的家属观察老人身上的皮肤增生,有明显变化时或有美观治疗需求时,首先要到医院来评估,不要到不正规的地方随意处理,避免患处产生不良变化。

六、医生感悟

正常情况下,黑素细胞均匀分布在皮肤中。而色素痣,则是黑素细胞数量增多,并抱成一团(痣细胞团)形成的,简单来说就是,色素痣的本质就是个良性肿瘤。如果有一天,色素痣细胞在某些特定的刺激下出现了异常变化,并且快速增殖,就有恶变的可能。

以沈阿姨为例,她的色素痣是后天形成,发生在面部,容易受到日晒、洗脸摩擦,加之予以不正规的处理,导致色素痣受到刺激,引起了恶变。这个病例真是给我留了特别深的印象以及很深的感触。

我们每个人的皮肤上都有可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斑斑点点、疙疙瘩瘩,有痣和常见。那么,哪些痣需要我, 格外警惕呢?

在此我为大家稍作总结:从小就有的大多良性,30 岁后新长得要警惕;位于不受摩擦部位的比较安全,手掌脚底等经常被摩擦的部位要警惕;做过激光祛痣后多次复发的,要警惕;

边界不规整、颜色不均匀、或者偏蓝黑色的痣,要警惕;短期内迅速增大、破溃的痣,高度警惕。老年人面部的痣快速生长需要高度警惕。

还有一些长得很面善我们以为的色素痣,其实是一个早期的黑素瘤,只是因为位置浅,形态不是很典型而已。这时假如不动它,还未必进展,又或者早期切掉,完全根除的几率也还很高,最怕就是被误当做色素痣,用激光或药水点了,最终却朝着恶变的方向进展了。

因此当我们发现身上的痣有变化,或者自己有美容需求,想要去除色素痣,需要先到医院进行色素痣性质的分析,采用适合的治疗方法。非常病例

普通大众不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,当出现症状或不适感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,不可以将他人的病例与自己的症状相对应,容易出现按图索骥导致误判的情况。科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众对疾病的认识,并不是鼓励大家自诊。